圖:馬蒂斯畫作《大溪地的窗戶或大溪地Ⅱ》。
上周出差北京,趕在展期最後幾日,慕名去看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(UCCA)舉辦的「馬蒂斯的馬蒂斯」大型展覽。
是次展覽是內地舉辦的最大規模的馬蒂斯個展,在一萬多呎的展廳內,分十一個篇章,回顧這位法國著名藝術家勤奮、多產且不斷創變的一生。展廳內的二百八十多件展品(包括油畫、素描、版畫和雕塑等)都來自馬蒂斯故鄉法國勒卡托─康布雷齊的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館藏,而這座美術館,本身亦是馬蒂斯晚年傾注大量時間和心力完成的作品。
展覽取名「馬蒂斯的馬蒂斯」,既追溯馬蒂斯藝術與人生,亦解釋了馬蒂斯、北方省省立美術館及其館藏三者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。若說今次呈現在你我眼前的展覽,是百多年前的藝術家本人親自策展,似亦不為過。
十一個展覽篇章,既由時間向度,從立志成為畫家的青年時代出發,到二十世紀初在巴黎高擎「野獸派」旗幟,再到晚年因目力和體力局限而轉入剪紙世界中再探索,梳理馬蒂斯之所以成為馬蒂斯、建構個人語言和獨特表達的因由與脈絡,也從空間向度,將馬蒂斯其人其作置放於彼時法國乃至歐洲藝術語境中審視,更專闢展廳,展陳劉海粟、丁衍庸和關良等同時期中國藝術家的畫作,呈示馬蒂斯之於中國現代藝術的啟發與影響,亦從側面展現二十世紀上半葉東西藝術交流的景況。
儘管馬蒂斯那幾件廣為人知的作品(比如凸顯他色彩革新之美學的《紅》、熱烈浪漫的《舞蹈》以及那些在法國南部度假時完成的窗邊靜物畫)並未出現在今次展覽中,或會令像我這樣的馬蒂斯迷略感失望,但依照時序的策展方式,富有創意的展廳空間(不同展區的天花板均被裝飾成為馬蒂斯晚年愛用的剪紙圖案)以及據此設計的系列文創產品,皆有巧思,且對於哪怕不甚了解馬蒂斯與歐洲現當代藝術的觀者,都足夠友好親切。
記得當日看畢展覽、步出展廳,正遇見北京秋日午後暖陽,不由得心情大好,腳步也變得輕快。再回想展廳馬蒂斯畫作的熱烈、浪漫與愉悅,與室外天氣竟十足契合。不知馬蒂斯在南法定居的那些年,所見所感的秋景,是否與我一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