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英國北部諾森伯蘭郡哈德良長城的峽谷中,原有一棵三百年的梧桐樹近日被砍伐。\資料圖片
在英國北部諾森伯蘭郡哈德良長城(Hadrian's Wall)的峽谷中,有棵矗立了三百年的梧桐樹,一直是世界上被拍照最多的樹木之一,直到不久前它一夜之間變成了樹樁,令很多人欲哭無淚。
準確地講,這棵七十英尺高的梧桐樹是被人砍伐的,茂盛的樹冠倒伏在地上,樹幹的橫切面對著天空,彷彿在作無聲的控訴。要知道,這棵樹大有來頭,它因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哈德良長城的城牆旁邊,每年吸引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,二○一六年贏得英格蘭年度最佳樹木獎。這也讓它榮獲「最上鏡大樹」的桂冠,曾經多次出現於影視作品,比如一九九一年由凱文.科斯特納主演的電影《羅賓漢:盜賊王子》,因此又被稱為羅賓漢樹(Robin Hood Tree),以及電影《亞瑟王》和布萊恩.亞當斯的音樂專輯《一切皆為你》(I Do It for You)之中。
在很多英國人眼中,這棵已生長了數百年的梧桐樹,更是珍貴的古蹟。按英國歷史學家、《諾森布里亞人》一書的作者丹傑克森所說,梧桐樹雖然只是一棵植物,但它卻早已被視為和哈德良長城融為一體。這個由石頭和泥土構成的橫斷大不列顛島的防禦工事,是公元一二二年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所興建,包括了城牆、瞭望塔、裏堡和城堡等建築,屬於世界上最悠久的歷史古蹟之一。如今梧桐樹遭到破壞,就像砍去了哈德良長城的一角,與毀壞天使橋、達勒姆大教堂等北方地標性古蹟沒什麼兩樣。
對當地人來說,這棵梧桐樹的意義尤其重要,它經常見諸於當地報紙和雜誌的封面上,可謂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,不論童年玩耍、情侶求婚還是撒放親人骨灰等,都和這棵大樹密不可分,某種程度上是大家情感聯繫的重要紐帶。正如英國文藝雜誌《生活在北方》所描述的那樣,它代表著諾森伯蘭郡與更廣闊東北地區悠久歷史及自然的聯繫,如同天使一般是英國東北部的象徵和驕傲。也正因如此,梧桐樹遭砍伐的消息傳出後,引起全英國社會的震驚和憤怒。
目前英國輿論的關注點,除了希望找到砍樹的真兇和動機,還集中在如何保護古蹟,而英國人充滿波折的古蹟保育史也再度被拎出來討論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在旅遊觀光業帶動下,英國一度吹起古蹟保護風,全國總計有五十萬幢建築、一萬七千處遺址和五千五百個保護區,榮登珍貴文化遺產之列。據說當時英國每兩個星期就有一間博物館開幕,光是鐵路博物館就有近百家,彷彿任何地方、任何東西,只要跟歷史沾上邊,就有機會保留下來。前倫敦科學博物館館長曾形容:「直到整個國家變成一座大型露天博物館,否則你無法預測這種成長速度很快會停止。到時候只要一出希思羅機場,你就已經踏進了博物館?!蛊湔F張程度可見一斑。
《古蹟產業》一書的作者、英國史學家休伊森對此提出批評,稱古蹟在懷舊情緒驅動下,把膚淺的重商主義和消費主義巧妙地遮掩起來,這反而將最應該保留下來的元素摧毀殆盡。形同作家朱利安.巴恩斯的小說《英格蘭!英格蘭!》中名叫「英格蘭樂園」的主題公園,覆蓋了整座懷特島,園內擺滿了英格蘭知名歷史建築的模型。該觀點得到小說家湯姆.沃爾夫的呼應,他揶揄說,「不如乾脆把全英國改造成迪士尼樂園,專門招攬外國遊客?!乖谛菀辽瓊兛磥?,如果人們真對歷史感興趣,就應該避免使它落入保護主義者手中。
但英國民眾卻普遍支持保護古蹟,調查中有四分之三的人認為,參觀文化古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,十個英國人中有九個贊成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保護歷史文物。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家約翰.厄里在《遊客的凝視》一書中,引述蘇格蘭文物保護機構的一份研究,指古蹟能在民眾身上激起一股血脈相連、文化傳承的強烈感覺,賦予他們認同感,身為蘇格蘭人責無旁貸,本應全力守護當地古蹟。問題不是出在該不該保護古蹟,而是應該如何保護,比如怎樣把握尺度,避免過猶不及。
在社會的爭論聲中,英國承擔古蹟保護的兩大組織─國民信託(National Trust)和英格蘭遺產(English Heritage),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功能和定位。前者作為公益性組織,以接納私人捐贈並將古蹟向公眾開放的方式籌集資金,用於防止古蹟被破壞,名單中包括了英國著名童話作家、彼得兔的創作者波特小姐捐贈的土地和農場。後者作為半官方機構,以政府資助加社會捐助的形式維護古蹟,旗下包括巨石陣、惠特比修道院、達爾文故居等等。
回到遭砍伐的梧桐樹,國民信託認為如在原址栽種新樹,將失去古蹟性質,既然大樹不能起死回生,不如想辦法讓人牢記這次教訓。英國雕塑家安東尼.葛姆雷希望,在梧桐樹曾經矗立之處,創作一個巨大圖騰柱或紀念雕刻提醒後人。而環保人士就建議,可趁機宣傳造林,記住失去一棵樹的最好方法,就是獲得一片森林。